创新教学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8-03-16  浏览次数: 994

 20111111日至14日,全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及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杭州盛泉假日酒店召开。来自全国四十多所高校的七十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我校与会的代表是人文学院的孙爱斌老师。

会议的主题是“创新教学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会议采取专家报告与代表研讨的方式,对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和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教授、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徐同林教授在会上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会议代表对刘洪涛教授与朱栋霖教授的报告反响尤为强烈。
    
刘洪涛教授在题为《世界文学观念演变与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报告中,回顾了世界文学观念的嬗变历程,厘清了“世界文学”这一学科概念;并且对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进行了阐述。刘洪涛教授侧重阐述了“教学的文本与语言”、“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文学史教学与原典教学”三个问题。代表们对刘洪涛教授报告中提到的教学中要重视原典教学的问题普遍产生了共鸣。

朱栋霖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著新观念和教学创新》。朱教授以自己主编修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0(精编版)》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10(精编版)》为例,阐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著的新观念和如何进行教学创新的问题。

朱栋霖教授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在对于经典作家作品和重要文学现象的历代不断解读、阐释和各种不同观点的论争中层层积淀而形成的,文学史就是历代读者(研究者)阐释解读(‘接受’)所积淀的、思想与审美的历史。”基于这一认识,在修订的文学史教材中,朱教授增加了“声音”这一教材元素,“作为本教材叙述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声音’所提供的学术论争信息与本教材叙述主干形成了文学史叙述的学术张力。这一新的体例不同于历来的文学史著述和教材。”

朱栋霖教授在现场以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郭沫若《女神》,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茅盾《子夜》、老舍《骆驼祥子》、曹禺《雷雨》等十几个名家的名著为例,示范了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教材提供的“声音”元素,扩展学生学习视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朱教授最后提出了两点教学建议:一、提倡启发式、开放式、探究型的专业课教学,探索建构思考型、探究型、教学互动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二、各校教师在教学时,可有机结合进各章节“声音”的剖析、反思、比照、探究,结合《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10》的研读,通过加强经典作品研讨来加深对文学史的理解、把握,重视加强学生思考探究,开展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加强自学与写作指导,培养创新型人才。

朱栋霖教授的报告持续了三个小时,会场内座无虚席。当报告结束时,全体与会代表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朱教授的尊敬与感谢,许多代表争相与朱教授合影留念。

■  同栏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