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成教授围绕胡瑗“明体达用”思想接受《新华日报》专访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23-10-25  浏览次数: 124

10月20日,《新华日报·人文周刊》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刊登了《“明体达用”,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专文。文中,刊载了我院钱成教授系统阐释胡瑗“明体达用”思想的专题采访内容。

近期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中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源自宋代泰州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胡瑗,是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也具有丰富的现代意义。“体”指本体,即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优秀文化,亦指科学的思想理论;“用”指实践。这八个字旨在将经义与治事有机结合,阐明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重大意义。

钱成在采访中对“明体达用”之说的历史来源、理论核心、现实功用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他解释说,胡瑗主张“明体达用”。在其弟子刘彝看来,胡瑗的“体”指的是属于仁义礼乐的道德标准,“文”是作为论道的儒家经典,而“用”是指依靠这个基本道德标准去治理国家的行为。由于以往历代“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造成诸多社会弊病,故而胡瑗“明体用之学,以授诸生”。但胡瑗只是把“文”作为“体”的一种表现方式,侧重在明其“体”而达其“用”。

钱成指出,胡瑗认为,“明体”,即通晓诗书经史子集和基本的礼仪规范和道德伦常;“达用”,即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由此可见,胡瑗教育的出发点不仅是为了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而是要培养既精通儒学经典又能在实践中运用的人才。在胡瑗看来,学校不再是一个为了博取功名的应试场所,而是要培养经世致用、具备实际才干的人才。

近年来,钱成围绕胡瑗与泰州哲学、教育等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先后承担了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江苏地方文化史·泰州卷》,主编的《泰州文学史简编》和参编的《文韵泰州》正式出版,还应邀参与了凤城河景区范仲淹纪念馆的策划、泰州崇儒祠的重新布展策划等工作。2023年5月,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关于郑板桥文学成就和廉政思想的专题采访。今年9月,应如皋市委、市政府之邀参与了电视专题片《胡瑗》的策划工作。


■  同栏目文章